付红,男,1981年生于四川绵阳,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现任教于怀化学院美术系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2004年作品《滴翠》入选“四川美术学院99——04创作成果展”(重庆);
2005年《城市的边缘》入选“中韩美术优秀作品展”(重庆);
2006年参加“双城记——北京与重庆”(北京);
2007年12月作品《城市的边缘》之一获“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”优秀奖;
2008年9月作品《夏日印象》获“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”优秀奖;
2008年11月作品《倾斜的风景》获“首届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双年展”优秀奖;
2008年12月作品《蜀乡三月》获“第五届西部大地情——中国画 油画作品展”优秀奖。2008年“搜尽奇峰”山水画写生邀请展(成都); 2010年作品《水近云轻》获“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”优秀奖; 2010年作品《太行人家》获“和谐燕赵 红色太行”山水画作品展 优秀奖; 2010年作品《有红色斑马线的风景》入选“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”; 2010年作品《青原春色》入选“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—中国画、油画作品展”。 邀请展: 2010年参加“人文北京 写意昌平”全国山水画写生作品展(上海 北京); 2010年参加“而立”青年艺术家艺术作品邀请展(成都); 2012年获得《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》银奖。
付红,男,1981年生于四川绵阳,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现任教于怀化学院美术系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2004年作品《滴翠》入选“四川美术学院99——04创作成果展”(重庆);
2005年《城市的边缘》入选“中韩美术优秀作品展”(重庆);
2006年参加“双城记——北京与重庆”(北京);
2007年12月作品《城市的边缘》之一获“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”优秀奖;
2008年9月作品《夏日印象》获“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”优秀奖;
2008年11月作品《倾斜的风景》获“首届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双年展”优秀奖;
2008年12月作品《蜀乡三月》获“第五届西部大地情——中国画 油画作品展”优秀奖。2008年“搜尽奇峰”山水画写生邀请展(成都); 2010年作品《水近云轻》获“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”优秀奖; 2010年作品《太行人家》获“和谐燕赵 红色太行”山水画作品展 优秀奖; 2010年作品《有红色斑马线的风景》入选“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”; 2010年作品《青原春色》入选“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—中国画、油画作品展”。 邀请展: 2010年参加“人文北京 写意昌平”全国山水画写生作品展(上海 北京); 2010年参加“而立”青年艺术家艺术作品邀请展(成都); 2012年获得《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》银奖。
付红,男,1981年生于四川绵阳,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,现任教于怀化学院美术系,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。
2004年作品《滴翠》入选“四川美术学院99——04创作成果展”(重庆);
2005年《城市的边缘》入选“中韩美术优秀作品展”(重庆);
2006年参加“双城记——北京与重庆”(北京);
2007年12月作品《城市的边缘》之一获“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”优秀奖;
2008年9月作品《夏日印象》获“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”优秀奖;
2008年11月作品《倾斜的风景》获“首届中国画山水画艺术双年展”优秀奖;
2008年12月作品《蜀乡三月》获“第五届西部大地情——中国画 油画作品展”优秀奖。2008年“搜尽奇峰”山水画写生邀请展(成都); 2010年作品《水近云轻》获“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”优秀奖; 2010年作品《太行人家》获“和谐燕赵 红色太行”山水画作品展 优秀奖; 2010年作品《有红色斑马线的风景》入选“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”; 2010年作品《青原春色》入选“第六届中国西部大地情—中国画、油画作品展”。 邀请展: 2010年参加“人文北京 写意昌平”全国山水画写生作品展(上海 北京); 2010年参加“而立”青年艺术家艺术作品邀请展(成都); 2012年获得《全国第三届工笔山水画展》银奖。
王金石是中国画坛实力派青年山水画家,常年从事教学工作,他以扎实的造型能力,稳健的笔墨功夫,缜密的美术理论,诲人不倦的师长风范为人称道,曾任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美术系主任,今年又被推选为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现为湖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。
坎勒的《幻影》系列作品,是坎勒经历了柳暗花明之后获得的又一村境界,既是他透过社会批判沉淀的人文结果,也是他通过语言探索发现的自我本性。在这批作品中,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关乎现实的图景,只有一些细腻繁杂的笔触与凹凸不平的肌理,将我们引向思维的密林深处;而密林深处那隐隐绰绰的光影,却犹如天启,于迷惘中洞开了我们的心境……很显然,在这批作品中,坎勒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开掘已经找到了灵魂寄望的出口。当然,这不是说坎勒因此而放弃了对现实的批判。恰恰相反,他是将批判性带到了一个更高的人文层次,变咒诅和埋怨为诗意的拯救与审美的观照,走向了更为艰巨的精神修复之路。我在这中间看到的是一种诗意的还乡,是坎勒从自己的故乡常德----桃花源所在----陶渊明的寻梦处----出走以后的一种精神回归。赫拉克利特说过:“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。”由此看来,坎勒在艺术上的不断升华,其实还是在阐释一个“文化寻根”的核心命题。而能够将自己的文化根性与人类的美好憧憬联系起来,却完全得益于坎勒在艺术语言上自由发挥与精彩呈现。
—杨卫